时间:2022-10-02 03:17:20 | 浏览:421
01
2011年我刚刚毕业,第一份工作是团购。
当时团购在国内刚刚兴起,公司拿到了国外风投,在全国开了20多家直营分站,南阳作为千万人口大市,也是早期建站的城市之一。
我的工作就是找那些做吃喝玩乐的商家,跟他们谈单子。也因此跑遍了南阳市区所有商圈。
十年前那会,整个南阳的商业氛围很热闹。
新华城市广场、师院、理工、府衙、天桥、枣林街等,都是商业聚集区域。
然后是几条重点的道路,工业路、文化路、新华路、梅溪路、仲景路、广场南街、建设路、文化路、滨河路,每周固定路线跑一圈,也能筛出来很多商家签单合作。
奥斯卡的电影优惠券、丹尼斯打折鸡蛋、华莱士的汉堡套餐、流行前线的写真、迪欧咖啡的牛排、华夏良子足浴等,当时都是卖爆的单子。
南阳的商圈很小,也比较集中,集中在张衡路、仲景路、滨河路、车站路框出的区域,我们姑且把这个区域称为“南阳商业矩形”,出了这个区域,当时业务就很难跑。
有一次晚上跑业务,我跑到张衡东路那边,看到一家足浴店亮着紫灯,看着店面是新开的,以为能像华夏良子一样搞个团购折扣,结果前台女的笑了笑没吭声。
十年后再去看南阳的商圈,你会发现南阳商业在不断更新,摩根360、大统都做得不错。
当然,梅溪路、广场南街商业覆灭了,新华城市广场因为金主的债务问题,被拍卖,做得也大不如十年前。
而在几条主干道围成的“商业矩形”之外,南阳商业版图的扩张极其有限,没有形成一个多中心的局面。
不过好在矩形区域之外,一些十年前的星星之火,如今也渐渐有了人气。
02
十年前在南阳,朋友圈里的老同学大多没成家,晚饭基本上就是喝酒聚会。
大学同学四散各地,初中同学联系不多,处得最多的还是高中同学。
我毕业于南阳一中。高中一个班60多个人,大学毕业留在南阳的20个不到。大多数人毕业后都留在了外地。
毕业后,能够经常在夏天河边撸着串吹牛逼的,也就四五个人。
两个当老师的,一个在政府部门工作,一个做媒体。
当老师的同学,当时收入不高,两三千块钱的工资,这工资要吃饭、恋爱、加油、应酬,存不住。
在政府部门工作的老同学,家里有矿,吃饭从来帮买单,人也仗义,还能帮办事。
做媒体的同学,爸妈都是传统媒体背景。他当时谈了个街道办的女友,人家嫌他没钱,他很郁闷。
撸串时聊得最多的是找对象。
我发现留在南阳的老同学都很现实。要找体制内的、要找医生、找重点学校老师、找独生女、找爸妈工作好的,找对象附加了很多物质和家庭条件。
恋爱价值观完全和在学校时不一样,人变得很现实。
同学老A,重点高中老师,基本把南阳市体制内的女青年相了个遍。
由于相亲过于频繁,后来连请吃饭都懒得请了,直接在肯德基见面。最后终于如愿以偿,找了个医生结婚。
老同学B,家里城中村,一般家庭。之前考上南阳下属乡镇的特岗,女友也是老师。
有一次他骑着摩托去接女友,正好赶女友同事的老公开车接送,她不好意思坐老B的摩托,两人为这事吵了一架。当然,后来俩人也没成。
老B痛定思痛,后来工作调动到了南阳某重点学校当老师,身价立马变了,找了个研究所工作的老婆。
而做媒体的同学C,当年是作为南阳人才引进落地的。街道办的漂亮女友和我们一起吃过几次饭,后来就不露面了。
作为211毕业的研究生,知识分子家庭,他在南阳相亲市场受到冷落。
而媒体的工作也不是很顺心,用他的话说,单位效益不好,还需要喝酒,喝到吐也得喝,看了很多不想看的冷脸。
写报道,跟访对象全程嗯嗯啊啊,没一句完整的话,但是回来还要长篇大论编瞎话,实在难受。
最后老同学辞职去了郑州,前两年听说还在相亲,结果相到了我另一位在郑州的老同学。
当然,日子过得最滋润的是体制内工作的同学D。娶了个大领导家的女儿,实现了家族强强联姻,后来偶尔在一起喝酒,能看出来他身边带的人不断帮他挡酒,花式奉承,当然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。
谈了这么多琐碎,其实想说留在南阳的老同学,大家都变得很现实。
家庭的财力、父母的职业和人脉,宿命般决定了子女的命运和在本地相亲市场上的标价。
不管你是否名校毕业,学历有多高,留在南阳就代表着要接受本土的市场规则,这些跟你书读得多少,能力高下无关。
十年前,我们这波人也会羡慕那些走出南阳看世界的同学。
他们去了美国名校读博、去了中科院当教授、去了BAT拿高年薪、移民海外、去了中办、去了某某部委,或者做生意发了财,在一二线城市买了房,事业风生水起。
但当你在南阳待了十年,那些在外打拼的励志故事都已无足轻重,那是别人的生活和传说。
有一次跟几位十五小老师一起等饭,忽然一位老师提议,咱们玩会儿麻将吧?然后几位老师很自然地围成一圈,搓起麻将。呼呼啦啦,像是南阳中年生活的一个缩影。
在南阳断断续续生活的十年,人也会变得世故。
很多人见你第一面,就会问这问那,看你开什么车,住哪个小区,父母什么职业和哪个大佬认识,来判断你的社会地位和收入。
如果你不会喝酒,不会塞钱,不会给人家买两条烟,在南阳铁定寸步难行。既然选择留下,就要懂规矩。
这些屁话和屁事,完全颠覆十年前我的认知。
03
十年前,我跑业务的时候去过建业森林半岛,电车跑过去,一直担心没电。东区空荡荡没有什么人气。
后来朋友说,你看,当时我没钱,3800买的天麒家园,没想到后来涨了那么多。
南阳东区在2010年前后,还是一座空城,整个规划用现在眼光看,就是没有规划,异常很凌乱。功能分区生硬,不合理。
这些年多次去东区踩盘、办事,给人的感觉是吃个饭不太方便,买东西超市也不多,不过城市环境确实有所提升。
去过很多次月季公园,里面环境优美。但东区房价虚高,教育资源、商业发展了十年,却都不够成熟。
至今东区没有形成像样的商圈,教育资源依然高度依附行政配套,走了老城区教育发展的老路,很可惜。
整个东区,能让人记住的东西有鸟巢、市民服务中心、月季公园、体育中心,而这些配套却很难导入足够的人口。
从中心城区到东区的交通,目前依然差强人意——
建设路太挤,中州路-孔明路折线、张衡路太靠北、信臣路大车多,市区的光武路堵点太多,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年,政府急于修光武路高架的原因之一。
再说新区。
2010年,是南阳建设新区的元年。但新区真正让人注意到,是三馆一院落成、月季大观园开园、南阳东站通车和一中迁建。
这四件大事也为南阳新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不过看一个城市的新区,不是要看路有多宽、房子盖得好不好看,而是要看方不方便住,有没有产业,功能配套有没有落地。
十年来,南阳新区的建设初成规模,但目前还没有真正成为南阳人生活的一部分,在人口导入方面,还需要想很多办法解决。
去年去三馆一院参加活动,中午偌大的三馆一院,只有下面的餐厅可以吃饭,附近想找个饭店,要跑很远。
目前南阳新区的整体观感,还是农田里盖房子,配套建设比较分散,各板块尚未连成一片。
大宛团队也专门调研了其他城市的新区,郑州、襄阳、长三角地区,除了建设程度不同,其实大小城市新区都面临高度相似的问题,就是人口导入。
苏南一些城市,例如苏州湾和无锡的新吴区,有强产业入驻,但又遇到功能配套建设不完备、村落复兴、职住平衡的新问题。
同时,发展新区还要面临与周边城市的强竞争,城市各区域间的内耗。并非是只要导入产业,就有人口流入那么简单。
总之一句话,有生活要素,没品质生活的新区,依然无法吸引人口。
这么横向对比去看,南阳新区这十年发展,成绩有目共睹,但未来面临的挑战依然很大。
04
写地产号这五年,也跟很多老叔、老哥聊过他们家孩子发展的问题。
如今四五十岁年龄的这波人,大多2000年以后结婚生子,观念和前面的人又不一样。
以前那波人,孩子毕业了,就想着让回南阳工作,现在不少人也想通了。
许多沿海城市有更多的就业机会、更好的资源配套,更好的待遇,更好的教育环境,更规范的行政服务,房价比南阳也贵不了多少,为什么不让孩子留在那里发展呢?
城市之间的差距,正在从以往单纯的经济差距,扩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许多例子用南阳的标准来看,都感到不可思议:
有些发达城市,过年给外地务工者发千元红包。孩子上学一个班三四十人。有事打热线电话,工作人员实打实地追踪解决你遇到的困难。新房容积率基本都保持在2.0到2.5之间,一楼还做悬空。
一个同学在义乌当老师,南阳师院毕业,也不是什么名牌大学,夫妻俩买房,一百多万的房子,按政策给补贴了30万。
“埋骨何须桑梓地,人生无处不青山”。这注定是一个故乡慢慢消亡的时代。
高铁给南阳人带来发展和信息交流的同时,也加速了对南阳人口的虹吸。这不一定是坏事。
人口流动的背后,是生产要素向更为高效的地方集中,人口流出城市,腾挪出了更多的资源,避免了过度内卷。
用学者陆铭的话说,中国人口正在从农村聚集到城市,从小城市聚集到大城市,从城市的外围聚集到中心城区。
在人口流出的地区,以前做大做强的发展观,也已经不再适用,如何做好发展的“减法”,做好城市服务,提高内力,做好“集中式的收缩”是新的挑战。
举个最简单的例子,一个南阳人外出打工挣到钱,把钱寄给家里的人花,供小孩上学,这也算带动了本地的经济发展。
所以不能单纯说人口流出,城市必然衰退,新区越大,建筑越标新立异,就越好。
三县城城市的发展思路不能一味对标一二线城市的标准,求大,求快,求更多产业的落地,那并不现实。
南阳在过去十年,做大月季花产业,打造“满城绿色半城水”的新区,以及白河通航通游,其实也有做好地方特色产业,打造地方文旅,错赛道发展的意味。
过去的十年,我眼中的南阳有发展,也有遗憾。有新的变化,也有新的问题。
一味说好,那是欺骗,一味贬低,那是冷漠。
南阳是一片集齐了所有人性之恶,却依然难掩淳朴的土地。
这是一个旧的观念被打破,新的观念尚未树立的年代。
以往的城市发展观念,已经不再适应新的变革,我们都是被裹挟在洪流之中的人。
但变革之中,总有规律可循,时有折腾,总有常识存在。
大道至简,我们个人能做的,其实就八个字:
不恋荣华,务实守正。
【大河财立方消息】4月25日,南阳市发改委发布2022年南阳市重点建设项目名单。据披露,2022年南阳市重点建设项目共894个,总投资8417亿元,年度计划投资2838亿元,涵盖创新驱动能力提升、新型基础设施、新型城镇化、重大基础设施、产业
河南经济报 记者 赵显志9月26日,在中医祖庭南阳医圣祠,隆重举行医圣拜谒大典。参加2022年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·走进名医故里主题活动(南阳站)暨第十届仲景论坛、第五届中国艾产业发展大会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,拜谒医圣张仲景。 南阳历史悠久,文
乡村新貌2021年,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稳健开局;2022年,全市上下创新开展“四查四促”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“回头看”靶向整改专项行动,推行“5+2”联动机制……奋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进展、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。时
大象新闻·东方今报记者 张定有 魏广宝 通讯员 徐旺 徐冬冬/文图9月27日下午,大象新闻记者从南阳市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,近年来,由肉食品产业链群、粮油加工产业链群、食用菌产业链群构成的南阳市食品产业集群,发展成果良好,目标明确。202
尊敬的参保人,您的社保卡如果尚未领取,请尽快持身份证至社会保障卡服务中心领取、激活。根据省市有关要求,未领取的社保卡将于2022年底统一注销,可能会影响您享受相关待遇,如已领取,请忽略。由于未领取的社保卡将于年底统一注销,发放过程中,我们发
不久前召开的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,让更多人的目光聚焦到南阳。此次会议明确提出:支持南阳建设副中心城市,与信阳、驻马店协作互动,建设豫南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。省级层面首次“官宣”南阳为副中心城市,引来无限思考与期待——从偏居豫西南的普通地市到全
【让世界“中意”中国】河南南阳:“小艾草”成百亿大产业,“世界艾乡”品牌正在打响中国青年网南阳9月28日电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,一缕药香跨越古今。艾草作为中国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,和中医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,如同瓷器、茶叶、书法、武术等其他文化符
市委书记张文深(前排左二)、宛城区委书记刘中青(前排左三)、宛城区 区长樊牛(前排左一)在南阳东站现场办公兴为民之举,记为民之托。郑万高铁建设作为“国字号”工程和南阳市委、市政府的重大民生工程,意义深远,使命光荣。郑万高铁这一精品工程的顺利
7月21日上午,南阳市卧龙区七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二次会议。常委会组成人员出席会议,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廷武主持会议,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霍书晓、田华宇、郜松珍出席会议,区委常委、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刘洪涛,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提名人李书友列席会议。会议
9月15日,记者从卧龙区城市管理部门获悉,该区设置了36处临时便民市场。这些临时便民市场是按照“疏堵结合、便民利民、合理布局、规范管理”的原则设置的。其中,武侯街道6处,卧龙岗街道6处,七一街道6处,梅溪街道3处,车站街道4处,光武街道7处